Fairbairn認為人會發展出內在世界,是因為要代替且補償未獲
得滿足的外在關係。而內在世界中的自體、客體間的關係又是日
後外在人際關係的藍圖........
※客體:指與主體相關聯的東西。感受、情緒都有其客體:
如我恨你、我愛你。若以更簡約方式來說,客體關係就是人
際關係,早期的人際互動模式會形成內在的藍圖,引導人們
未來的人際關係。
佛說緣起,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許多人事物都有著相互影
響的複雜因果.......
這兩種說法,似乎有著可以連結之處。
大二開始接觸客體關係理論,到實習、教書第一年暫停,最近又
重拾它。每一個階段看這理論的都有不同的體悟與想法,或者跟
年歲以及經驗日積月累有關吧!目前的想法在於將東西方的文化
以及心理治療論點做個交流,卻不是統整與協調,畢竟兩種文化
各有其特異之處,硬合在一起會"二不像"。最終的目的,看是否
能以東方文化為根,發展出一套引導心靈的方法....
我知道也許目標很遠大也很困難,但是人總要敢夢、敢想、敢去
做!若真的成功,會比將西方的理論拿來再一次"多元文化"轉換
來的更加貼近且適切於自己的文化。當初抵死不去英國學客體關
係理論,不也持這樣的想法?既然有想法,那就做吧!
precipitate of abandoned object cathexis,國內學者林玉華教授
譯為:揚棄深情灌注的客體後的沉澱狀態。這是Freud給自我下
一個定義,也就是揚棄深情灌注的客體後,才能發展出自我。
楞嚴經裡有這麼一段話:...是以因緣,經千百劫,常在纏縛。
要怎麼掙脫纏縛呢?去掉執著或者就是答案。這執著是否也和
深情灌注有著相似之處呢?呵呵~越來越有意思了。
- May 15 Tue 2007 23:19
雜想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